当前位置:主页 > 大学必读 > 励志演讲 >

弘扬客家精神-讲客家名人故事
栏目分类:励志演讲   发布日期:2017-07-08   浏览次数:

古往今来,在历史长河中,客家从来都人才辈出,扬名千里的名人也是一抓一大把。在近代史上,客家人对历史的发展起了举足轻重作用,涌现了一大批客家战士,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一直是客家人的骄傲。。客家人的诸多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在这里小编

古往今来,在历史长河中,客家从来都人才辈出,扬名千里的名人也是一抓一大把。在近代史上,客家人对历史的发展起了举足轻重作用,涌现了一大批客家战士,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一直是客家人的骄傲。。客家人的诸多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在这里小编也为大家讲述两则关于客家名人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

丘逢甲(1864年~1912年),客家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晚清爱国诗人、教育家、抗日保台志士。丘逢甲祖籍嘉应州镇平(今广东蕉岭),1864年生于台湾苗栗县铜锣湾,1887年中举人,1889年己丑科同进士出身,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1895年5月23日,任义勇军统领;1895年秋内渡广东,先在嘉应州和潮州、汕头等地兴办教育,倡导新学,支持康梁维新变法;1903年,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等人创办的兴民学堂聘为首任校长;后利用担任广东教育总会会长、广东咨议局副议长的职务之便,投身于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与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等革命党人参与筹划潮州黄冈起义等革命活动。中华民国建国后,丘逢甲被选为广东省代表参加孙中山组织的临时政府。1912年元旦因肺病复发,1912年2月25日病逝于镇平县淡定村,终年48岁。台湾建有逢甲大学以示纪念。

教育事业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任潮州韩山书院山长,后又在潮阳东山书院、澄海景韩书院任主讲。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创办潮州“同文书院”。翌年由广东当局派赴南洋调查侨情,历游越南、新加坡、马来亚、荷属东印度,向侨胞筹募办学经费。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迁同文书院于汕头,改为岭东同文学堂,自任监督(校长),开设格致、化学、生理卫生、经学、史学、算学等课程,聘清日本学者熊泽担任日文教学。同文学堂是广东第一所新式学堂,广泛传播了西方文明和改革思潮,培养学生千余人,后来大多参加了同盟会。此外,他还创办了镇平初级师范传习所、镇平县立中学堂。[1]

1904年(光绪三十年)春节,刚受聘担任兴民学堂校长的丘逢甲先生,于元月十五(元宵节)大清早,坐着轿子到兴宁、石马星窝子“顺裕庐”,拜访同事兴民学堂“学监”何子渊先生,宾主相见揖让周旋,好不热闹。正当大家谈兴正浓的时候,管事传话:“马下村黄彩平先生求见?”,“快快有请!”,子渊先生爽快答应,热情相邀。

原来,黄彩平是石马小有名气的文化人——私塾先生,两人素有交往。当时,黄正在修建一座占地几百平方米的双层楼房。好不容易盼到了春节,便打算待子渊公回乡探亲,借元宵节“旺丁旺财”的喜庆气氛,请他题写屋名。只两盏茶的工夫,黄彩平便说明来意,子渊先生一听,楞了,颇感为难。因为现场正坐着一位鼎鼎大名的教育家丘逢甲先生。后来,渊公见实在无法推辞,便提议采取一种折衷的办法:“屋名由我拟定,字由仓海兄代劳”。经再三推敲,最后将屋名定为“迁善楼”,意取教育子孙、学生要时刻牢记:“智者改过而迁善,愚者耻过而逐非”。真是三句不离本行,足见两位教育大家过人的胸襟和智慧。[2]

笔墨伺候!只见丘逢甲抬头起身,气定神闲,提腕运笔,一挥而就——迁善楼!逢甲先生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的风格,赢得了满堂赞叹和喝彩!“迁善楼”至今仍矗立在兴宁市、石马镇、马下村,老革命家、教育家“何子渊故居”斜对面——东南方向的一座小山下,因时空久远,已很少有人知道它的来历……

光绪三十二年改任广州府中学堂监督,嗣又任广东教育总会会长。[4] 1909年9月当选广东谘议局议员,继又被举为副议长。同年受聘为两广总督公署议绅及两广方言学堂监督,与陈炯明等同盟会骨干时相往还,同情革命。时同盟会正筹划广州新军起义,计划成功后由丘逢甲、陈炯明分任正、副民政长官。1901年2月12日,广州新军起义,旋败。当局查知谘议局人员参与策划者有陈炯明、邹鲁,持名单见丘,要拘捕二人,经他力保始无事。同年,与陈炯明在谘议局力倡禁赌,为受赌商贿赂的部分议员所否决,遂发动社会大众展开斗争,卒使广东当局下禁赌令。1911年9月,广东光复,丘任广东军政府教育部长。十月代表广东赴南京出席独立各省组建临时政府会议。1912年1月,因肺病转剧南返,至潮州,接到被推举为临时参议院参议员之电。2月25日,病逝于镇平。[1]

文学创作

丘逢甲少有诗名,内渡前所作已多,但代表其诗歌思想、艺术成就的,是内渡后的作品。这部分诗约1700多首,以怀念台湾和感愤时事之作最为突出。《山村即目》、《秋怀》、《纪梦二首》、《百字令》、《竹枝词》、《离台诗》、《天涯》、《元夕无月》《愁云》、《春愁》[5] 、《往事》、《送颂臣之台湾》、《夏夜与季平肖氏台听涛追话旧事作》和前后《秋怀》等,倾诉台湾沦亡的悲愤,抒写思念故园的愁情和恢复失土的壮志。《香港书感》、《海军衙门歌》、《闻胶州事书感》、《汕头海关歌》、《答敬南见赠次原韵》(其三)等,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瓜分和掠夺,谴责清政府的昏聩无能,要求丘逢甲故居

变革图强,"诛秦"除暴。这些诗都具有鲜明的时代内容,体现了丘逢甲"重开诗史作雄谈"(《论诗次铁庐韵》)的创作特点。此外,他的怀古、纪游诗,表彰前贤,刻画山川,往往寄托了忧时济世的怀抱。在艺术风格上,抒怀感时之作悲凉激越,写景小诗清新爽秀,叙事之作酣畅淋漓。在形式上,颇为放恣,不为格律所拘,语言圆熟流畅,好用俗语新词。所作以七律、七绝及七古居多。在风格卑靡、崇尚拟古的晚清诗坛上,丘逢甲的爱国诗篇,气壮而志奋、情真而意切,"震动一时"(江□《丘仓海传》)。梁启超称他为"诗界革命之巨子"(《饮冰室诗话》),黄遵宪说"此君诗真天下健者也"(《与梁启超书》)。唯其诗骋笔而书,不免有题意乃至语言雷同的缺陷,表现上也较率直而少含蓄。梁启超的《饮冰室诗话》中对这种豪放激越、震撼人心的诗风同样有很高的评价,并称丘逢甲为“诗界革命一巨子”。

丘逢甲手书诗——秋情再次前韵

诗集主要有《柏庄诗草》[3] 、《岭云海日楼诗钞》等。《柏庄诗草》为内渡前作品,作者原以为毁于战火,后人亦长期未见。1979年始被发现,今由丘氏后人收藏,有手稿影印本传世。《岭云海日楼诗钞》12卷,为其弟丘瑞甲从遗稿选辑编年,均为内渡后所作,1913年粤东编译公司刊印。1936年中山大学出版《诗钞》13卷本,系将原书第5卷"己亥稿上、下"分为2卷,又另辑"选外集" 1卷。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标点本,即以此为底本。1984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岭云海日楼抄》12卷,附《选外集》、《选外集补遗》、《柏庄诗草》、《其他诗作》,为现行丘诗的最足本。此外,193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仓海先生丘公逢甲诗选》,是丘逢甲之子丘琮据《诗钞》12卷本所选,增入《离台诗》等作品。

潮汕新学

丘逢甲虽然在潮汕地区任教的时间不长,但他扬弃旧式以时务、策论、诗、古文辞课士,摒弃八股试帖,创办当时粤东潮属各县独一无二的新式学堂,开创了潮汕近代新学的先声。

篇二:

张弼士(1841年—1916年),别名振勋,大埔西河镇黄塘车轮坪人。小时候家境清贫,只跟随在乡村当塾师的父亲读过3年书。18岁时张弼士毅然只身远赴南洋荷属巴达维亚(今印度尼西亚雅加达)谋生。张弼士从当一家米店勤杂工干起,经过10年左右的艰苦卓绝的打拼,一跃成为当时个人资产达白银8000万两的南洋华人首富。张弼士以爱国爱乡的精神和铁骨铮铮的民族气节给当时海内外华人以强烈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也给当时积贫积弱的祖国和举步维艰的革命事业以慷慨支持:——辛亥革命初兴,张弼士即鼓励儿子张秩捃加入同盟会。当革命党人在海外秘密活动时,张弼士便指示其南洋企业秘密援助,并通过胡汉民暗助孙中山30万两白银。辛亥革命爆发后,张弼士又向孙中山捐赠一笔巨款,后来他还给福建民军捐赠白银7万两,1904年又为东海海防捐筹巨款。

——1900年黄河决口成灾,他深为同胞遭难而忧虑,发起募银百万余两赈灾,清廷赐建“乐善好施”牌坊。

——张弼士在海外弘扬中华文明更是不遗余力,在新加坡等地,他创办了中华学校和应新华文学校,又专门设置福利基金为外出学子辅助学费。在他的带动下,新加坡、马来西亚两地相继兴办了8所华文学校。

张弼士的拳拳赤子之心,殷殷报国之志可见一斑。

红顶商人与中国工业化先驱

张弼士深受清廷器重,是地道的“红顶商人”。他不仅驰骋于晚清时期的国内政商两界,还经常代表清政府在海外叱咤风云。他先后担任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商部考察外埠商务大臣、闽粤两省农工路大臣、钦命头品顶戴、光禄大夫、粤汉铁路总办、佛山铁路总办等职。民国初年,还被任为总统府顾问、工商部高等顾问、立法会议员、全国商会联合会长等。

尽管张弼士是一位深得晚清政府看重,甚至见了慈禧都可免跪的红顶商人,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后来北洋军阀政府的相互倾轧,他却看得十分透彻,故对参政并不热心,把一生的主要精力都倾注于“实业救国”。

张弼士主张“主权自掌,利不外溢”。他常对人说:“生为中华民族,当效力于中华民众。”他不惜把大量资金移归祖国各地兴办大批现代工业企业。1892年,张弼士应邀回国共商实业兴邦大计并亲赴烟台考察。考察完毕后他立即决定投资300万两白银,开辟3000亩葡萄园,红红火火建造了中国第一个、也是亚洲最大和世界第三大的葡萄酒工业园基地,成立了以其姓氏“张”开头,以“裕”取意祖国昌隆兴裕的“张裕葡萄酿酒公司”;1905年,历时11年的亚洲最大地下大酒窑建成。1914年1月20日注册商标张裕“双麒麟牌”的葡萄酒横空出世。1915年,张弼士应美国总统威尔逊邀请,带领中国代表团出席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张裕的4种葡萄酒(可雅白兰地、红葡萄酒、味美思和雷司令)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一举夺得了一个金奖三个优等奖!这是中华民族的产品在世界上获得的第一块金牌!中国人从此拥有了令西方人称道的金奖白兰地和系列葡萄酒,打破了洋酒不可战胜的神话!

除了创办张裕葡萄酿酒公司外,张弼士先后在国内兴办了10多家现代工业公司。据专家学者考证:张弼士是中国第一辆拖拉机的制造者,第一批工业化国产机器制砖厂、玻璃制造厂、机器织布厂的创始人。

说不尽的百年张裕

有人说,“张裕”是一座“文化金矿”。100多年过去了,他和他亲手缔造的世界品牌给世人留下了无穷的精神财富。历史不会忘记,1912年,孙中山先生到“张裕”参观时挥毫写下了“品重醴泉”四个大字;1954年,周恩来总理用张裕金奖白兰地在日内瓦会议期间宴请与会代表,被称为“金奖白兰地外交”;1992年张裕公司成立百年庆典,江泽民同志亲临视察并写下“沧浪欲有诗味,酝酿才能芬芳”的佳句。

带着对历史人物的虔诚“朝圣”之心,记者驱车来到位于大埔县西河镇的张弼士故居光禄第。这是一座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历经百年风雨而保存完好的“大宅门”,建筑面积约4180平方米,三堂四横一围,共有18个厅、13个天井、99个房间,是罕见的大型客家围龙屋。其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的建筑气派不亚于山西“乔家大院”。院门前有清政府御赐“乐善好施”,“急公好义”牌坊,正门上的“光禄第”匾额为清代名臣李鸿章手书。

记者欣喜地看到当地党委政府正在为弘扬这位历史人物大做“文章”。至目前大埔通过多方筹资共投入资金近100万元,修缮了故居、扩建了停车场等旅游配套场所、张裕酒文化展馆、客家民居文化图片展室等项目,并把包括故居、附近山地、码头、田园、村落列入了面积达88.9万平方米的旅游用地控制规划范围,一个以张弼士故居为中心的大埔客家民俗文化村呼之欲出。

诚然,张弼士留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宏大的故居、金牌的商标和名酒的芬芳,更重要的是,他留下了意味深长的酒文化和伟大的客家人精神。在实施“四个梅州”战略和建设“世界客都”的今天,我们有信心也有一种使命,要将这位“实业救国”先驱的遗志发扬光大!

Copyright copy 2012-2021 yhwsx.cn 关于我们 | 广告合作 | 版权声明 | 意见反馈 | 联系方式 | 原创投稿 | 网站地图 |
大学必读 开发特效 大学生活 大学就业 大学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