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的故事:厦门失守,与施琅结仇
栏目分类:励志演讲 发布日期:2017-07-05 浏览次数:次
郑成功大家都认识,是我国历史上的名人,但是一般人都只知道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故事,却对他的其他事迹不甚了解,也不了解他的为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郑成功的故事:厦门失守,与施琅结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厦门基地的建设,使郑成功有了牢固的后方,有可能对军队进行训练,提高战斗力,军队也得到很大的扩编,兵强马壮。
水师是郑芝龙军队基础,也是郑家军的劲旅。水师将士以漳州、泉州、潮州沿海一带的人居多,他们有丰富的海上经验,经过郑成功的刻苦训练,成为一支强劲的海上舰队,让清朝铁骑对此望洋兴叹。当时的西方传教士评价:“国姓爷握有大量船舶,由他指挥的强大海军所树立的威名,邻近海岸一带为之震动。”
南明永历四年(清顺治七年,1650)清军将领尚可喜、耿继茂调集军马,进攻广州,永历帝要求郑成功派兵支援。十一月清军攻下广州,永历帝逃亡云南边境缅甸方向。郑成功当时把守厦门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分兵外援,则广州兵力空虚;永历帝有难,不可不救;南下广州还可以消灭清军有生力量,一举两得。郑成功思考再三,决定放弃刚刚攻下来仅有11个月的潮州,抽调精锐军队,南下勤王。担心厦门有变,临行时安排叔父郑芝莞留守厦门,并再三强调厦门的重要性;又恐厦门守备力量薄弱,特意派叔父郑鸿逵与施琅回师厦门,协调防守。
十二月二十日郑军在揭阳起航南下,抵达南澳时,南澳守将陈豹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广州方面形势严峻,南下救援,可能导致金门、厦门失守,不如以南澳为中心,两头兼顾。郑成功自然知道南下广州,道路险阻,厦门、金门岌岌可危,但是永历帝有难,他不救驾?谁能伸出援手?厦门、金门的危险只能先放在一边。
永历五年(清顺治八年,1651)二月二十五日,郑成功舰队驶到白沙湖海域,遭遇大风浪,船只几乎被巨浪掀翻,只好暂时抛锚停泊,等待风停浪静。三月十日,舰队行驶到广州大星,伙夫上岸砍柴遭到清兵驱赶,郑成功大怒,立即率军攻城,一鼓作气攻下城池,补充了粮食、淡水。正当大家庆贺胜利时,传来厦门失守的噩耗。大家都很着急,厦门是郑军的基地,大本营被端,影响士气。在部下的劝说下,郑成功只好改变航向,调转船头,折师往返直奔厦门。
原来郑成功南下勤王时,厦门防守空虚,清巡抚张学圣、提督马得功、总兵王邦俊率领大队人马,进攻厦门。面对突然起来的清兵,守城的郑芝莞惊慌失措,乱了阵脚,竟然收拾自己的金银细软,置守城于不顾,逃之夭夭,清军不费吹灰之力就攻占了厦门。等到施琅、郑鸿逵率兵赶到厦门时,厦门已经落入清军之手。他们只得在金门休整部队,隔了几日后,向厦门进行反攻。
厦门囤积着郑芝龙积累下来金银财宝,以及郑成功多年战斗积累的财富、粮食,包括90多万两黄金、无数金银珠宝,这是郑成功抗清的军费。厦门失陷后,这些财富与粮食全部被清军掠走,这种损失对郑成功是一次重创。
等到郑成功的舰队赶回厦门时,清军的主力满载战利品已经离开,只留下少量军队守城。守城的清军那里是郑成功舰队的对手,没有几个回合,就打出了白旗,厦门失而复得,但是财富与粮食则一去不复返。
厦门的失陷,尤其是黄金珠宝、粮食的丢失,让郑成功大为恼火。他下令追究失城责任。对于英勇作战的将士进行奖赏,对于临阵脱逃的郑芝莞严惩不贷,按律斩首。郑鸿逵也曾协助守城,厦门失守,他知道难辞其咎,交出兵权,并将金门等辖地交给郑成功,自己退隐江湖。
郑芝莞、郑鸿逵都是郑成功的叔父,郑成功尚且不留情面,执行军令,其他将士心悦诚服。厦门失守虽然损失了财富、粮食,但是郑成功的军法无情,杀掉失责的叔父,则树立了威信,郑家军的军纪更加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