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嘉兴的名人故事
栏目分类:励志演讲 发布日期:2017-07-08 浏览次数:次
浙江嘉兴风景秀美,一直是个旅游居住的好去处。.随着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城市越变越美丽。除了风景这一特色,名人文化是嘉兴文化的一大亮点,众多的历史文化名人犹如灿烂的光芒在中华大地上散发出来。嘉兴自古人杰地灵、才俊辈出,不论是文学界、科学界、还是艺术界,都有许多嘉兴人。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找了关于嘉兴的名人故事,希望大家看的愉快。
嘉兴的文人在中国历代文坛中占据半壁江山,文学巨星数不胜数。晚报组织的此次调查仅从中选择了10位:国学大师王国维、诗人徐志摩、“浙西”词宗朱彝尊、“硕学通儒”沈曾植、作家茅盾、翻译家朱生豪、出版家张元济、著名爱国人士沈钧儒、弘一法师李叔同、中国漫画始祖丰子恺。
茅盾
茅盾当然是大文豪啦,知名度最高也是理所当然,何况建国后他担任了很多重要的职务,新中国第一任文化部部长。他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乌镇人。他祖父在乌镇经营泰兴昌纸店,善书法。附带说一下,茅盾那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是他祖父亲授的也未可知。茅盾14岁那年转入嘉兴一中读书。由于一位学监施行专制,他在大考时把一只死老鼠送给学监,因而被学校“除名”。1913年夏,他考入北京大学。1916年毕业后进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茅盾也是中共最早的党员之一。
茅盾写完《幻灭》后,因遭通缉不能用真名发表,他就用了“矛盾” 的笔名,编辑叶圣陶觉得不妥,代他在矛字上加了草字头,从此成为“茅盾”了。长篇小说《子夜》,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1962年茅盾为母校嘉兴一中60周年校庆题词“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材”,并题写了校牌。1980年5月25日,在《浙江日报》发表《可爱的故乡》,文中说:“漫长的岁月和迢迢千里的远隔,从未遮断过我的乡思。”
茅盾以多年积蓄设立茅盾文学奖,奖励优秀的长篇小说创作。
徐志摩
看徐志摩的照片,他总是戴着眼镜,风度翩翩的江南才子模样。他是海宁硖石人,家庭条件优裕。他1915年后入天津北洋大学、北京大学就读,并拜梁启超为师。1918年8月赴美留学。1920年,离美赴英,本想追随罗素,未遇,后由大小说家狄更生介绍,以特别生资格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1921年徐志摩开始写诗。1923年“新月社”成立,他是主要成员之一,那时很多人为取不出合适的社名着急,徐志摩一下来了灵感说,“新月必圆”,所以就定名了。1924年4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来华讲学,他担任翻译;后又随泰戈尔访日。
1925年3月,他第三次出国,到欧洲诸国漫游,又到伦敦与英国诗人、小说家哈代会晤。旅途颇多感受,写了许多诗、散文和论文。1928年《新月》月刊创办,任总编辑。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搭邮机北返,在济南附近失事遇难,归葬于故乡东山,现在西山墓。徐志摩交游的多是名流阶层,他一生短暂,灿若夏花,创作时间前后不过10年,留下作品200余万字,对我国新诗的形成与发展有重要影响。
丰子恺
和茅盾一样,丰子恺也是桐乡人,看他的照片总是很和蔼的样子,晚年那一绺长须飘飘,真有仙风道骨的感觉。
他自幼聪明好学,尤喜绘画,曾从单不厂、夏丐尊学国文,从李叔同学音乐图画,成绩优异。1919年与吴梦非、刘质平创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1921年春,自费赴日本学画学小提琴。1922年夏,他去春晖中学任教,与夏丐尊、朱自清、俞平伯共事,过从甚密。这一年起,他开始取中西画艺之长,以毛笔作漫画。1925年,郑振铎将其画稿陆续刊载于《文学周报》,并冠以“子恺漫画”题头。年底,结集出版《子恺漫画》,为中国第一部漫画集。抗战时期,丰子恺誓以“五寸不烂之笔来对抗暴敌”,创作抗日漫画,编辑抗日歌曲,以鼓舞抗日救亡的斗志。
1928年11月,他从弘一法师皈依佛门为俗家弟子。解放后,担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文革”10年间被诬为“反动学术权威”,备受摧残,致患重病。
丰子恺曾作有“猫鼠相爱”图,题:“至诚所感,金石为开。”这反映了他普天下和平的思想吧。
王国维
王国维字静安,海宁盐官人。他3岁丧母,16岁中秀才,才华初露。22岁进上海《时务报》,业余去罗振玉所办的东文学社,开始接触西方文化。王国维曾以扇头诗“天下壮观君知否,黑海西头望大秦”给罗品评。
他早年用叔本华哲学来读《红楼梦》,认为是彻头彻尾的悲剧。所著《人间词话》,对文艺理论和创作方法提出许多独到见解;辛亥革命后,王氏东渡日本,此后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料、古器物、古文字学、音韵学的研究。王国维是新兴学科甲骨文、敦煌学的奠基人之一。其史学论文几乎篇篇皆有发明,后汇编成《观堂集林》20卷。他把历史文献与出土资料密切参证的治史方法——两重证据法,受到国内外学术界推崇。1923年,应逊帝溥仪之召,就任“南书房行走”。1925年应聘为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教授。他在国学研究院时,每天都要经过颐和园,3年过去了,他说:“自从我来这里,没有看过颐和园一眼。”可见其专心的程度。1927年6月,王国维因绝望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死因说法不一。
李叔同
李叔同祖籍平湖,生于天津。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因受“康党”之嫌,避祸上海,于上海文坛初露头角,与画家任伯年等组织上海书画公会;后来去日本留学,学习西欧油画,并学钢琴。他在东京演出话剧《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时,为了扮好女主角,剃光了胡子,花了100多元自费做了一件女装,演出成功,轰动东京。日本报纸说:“演欧美剧,日本人自愧不如。”1914年加入南社,与柳亚子等人以诗文宣扬民族主义思想,鼓吹革命。1912年以后的7年时间里,他培养造就了一批美术、音乐人才,其中有著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辛亥革命后,目睹时事日非,遂萌生遁入佛门之念。1917年1月,去杭州虎跑定慧寺拜了悟为师,取名演音,号弘一,受居士戒;次年8月,正式在定慧寺削发出家。受戒后,应范古农之邀到嘉兴精严寺小住,检理大藏经,为之标签,并书写佛经语赠人。此后寄迹于苏、浙、闽寺宇之间,孜孜不倦研究佛学,弘扬佛法,遂成一代名僧,人称弘一法师。1942年10月13日在福建泉州不二祠圆寂。
沈钧儒
沈钧儒是新中国第一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著名的民主爱国人士。他也是长须飘飘的美髯公,而且极像年画上南极仙翁的样子。他3岁时就由母亲开始课读识字,进行幼儿早教了。1904年中进士,任刑部主事。后来去日本学习,与浙江革命党人章太炎、陶成章、徐锡麟来往。1912年3月,沈钧儒被南京临时政府任命为浙江军政府教育司司长。民国年间,沈钧儒还在上海挂牌执行律师职务,1931年被上海律师公会选为执行委员,以敢于主持正义、不畏强豪而称誉于律师界。他是七君子之一,入狱后,在狱中为人题书有:“因爱国而吃官司千古奇谈。”鲁迅逝世后,沈钧儒写有“民族魂”3个大字覆盖在灵柩上。1941年3月,中国民主政团会同盟成立,沈钧儒为创始人之一。1949年9月,当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委员。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沈钧儒被任命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他一生嗜石成癖,书斋曾命名为“与石居”。
朱生豪
朱生豪的降生人间好像就是为了翻译莎士比亚似的。他幼年聪慧,但是1921年冬,母亲病逝。1924年,父亲又突然患疾去世,于是过早结束了幸福的童年生活,养成了沉默而又坚毅的性格。他在秀州中学时,成绩优异,深得师长赏识。在之江大学时他对历代作家、中外诗人的名篇佳作广泛涉猎。著名词学家夏承焘对朱生豪评价极高,誉为“之江办学数十年,恐无此未易才也”。1933年大学毕业,经作家胡山源介绍,朱生豪去上海世界书局英文部任编辑,在听说日本人因中国没有莎氏全集的译本而讥笑中国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国家”后,更加坚定了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的决心。1935年春,开始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准备工作。译稿先后交世界书局,准备汇集出版。然而淞沪战争爆发,译稿毁于战火。1943年1月,朱生豪夫妇回嘉兴定居,在贫病交加的情况下,他闭门不出,摒绝交往,次第译出莎氏全部悲剧、杂剧,又译出英国史剧4部,连同喜剧在内共31部。他故世前,两次在昏迷中突然高声背诵莎剧原文,音调铿锵,表情极为严肃。去世时年仅32岁。
朱彝尊
朱彝尊是嘉兴历史上最杰出的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的曾祖朱国祚为明代状元,官至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但他出生时,家道中落,遇有灾荒就难以继餐,他自幼好学,即使无以举炊也书声琅琅,青年时肆力古学,精研诗文,文名早著。他年轻时就交游广泛,学问和创作更加精进,名重海内。康熙十三年(1674),在北京拜访著名词人纳兰性德,之后留居通县,岁暮思乡,作《鸳鸯湖棹歌》100首,描写了嘉兴风土人情,被后人称作一部有韵的地方志。
朱彝尊在王店筑曝书亭,藏书8万卷,他专事学术著述,造诣宏深,成一代大家。康熙南巡,朱彝尊呈《经义考》、《易书》两种,康熙特赐朱彝尊“研经博物”匾额。
毛泽东生前曾手书朱彝尊《解佩令·自题词集》词:“十年磨剑,五陵结客,把平生、涕泪都飘尽。老去填词,一半是,空中传恨。几曾围,燕钗蝉鬓。不师秦七,不师黄九,倚新声,玉田差近。落拓江湖,且吩咐、歌筵红粉,料封侯,白头无分。”
张元济
张元济是近代有名的大出版家,海盐武原镇人。他出生于官宦书香之家。1892年举进士,任刑部主事。积极主张变法维新,曾向光绪帝上《痛陈本病统筹全局以救危亡》奏折,受光绪帝单独召见。维新运动失败后,被“革职永不叙用”,即离京到沪,任职于南洋公学,先后任译书院长和总理,主持出版严复译《原富》等一批西方著作。1902年,经夏瑞芳邀请加入商务印书馆,并将商务印书馆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1915年任商务印书馆经理。1926年辞监理职后,被推选为商务印书馆董事会主席。同年创办东方图书馆,有中外图书杂志51万册,规模为全国之冠,淞沪战役中毁于日本侵略军炮火。解放后,续任商务印书馆董事会主席,还担任上海文史馆馆长。
张元济热爱乡邦文化,他参与主持汇编了《槜李文系》,这是嘉兴一地的文献汇总。他总校二十四史时,每页至少亲校3遍,最后付印时还逐页签字,可见工作之严谨。平时去戏院看昆曲时,他总带着一本《集成曲谱》,认认真真地听,而不是看戏。抗战时期,张元济蛰居不出,日本当局派人看他,乘车到门前投进名片,张元济大书“两国交战,不便接谈”8个字,叫人送出。
沈曾植
沈曾植,晚号寐叟,清光绪六年(1880)进士,任刑部贵州司主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外调任江西广信知府、安徽提学使。曾赴日本考察教育制度。这期间他主张变法,支持维新活动。沈曾植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二月署理安徽布政使,并护理巡抚,宣统二年(1910)病归。辛亥革命后,侨寓上海。民国三年(1914)春,浙江设立通志局续修《浙江通志》,聘其任总纂。1917年7月张勋复辟,沈曾植曾赴北京参加,任“学部尚书”。张勋复辟失败后,闲居上海,从事学术研究。其寓所海日楼中常有中外学者名流前往。
1922年11月卒于上海。
康有为谈艺论学,对沈曾植极为钦服。王国维自1915年春在上海结识沈曾植后,经常同他切磋学问,在学术研究上得到很大帮助。沈曾植治学严谨博大,综览百家。后专治辽、金、元三史,于边疆历史地理及中外交通史事,开辟前人未窥的新领域。王国维称赞他的成就足可与清代著名学者顾亭林等人相俦;其成就的深度超过龚自珍、魏源;其精处胜过戴震、钱大昕,称他为“学术所寄”、“邦家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