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邱致中励志故事
栏目分类:励志演讲 发布日期:2017-07-08 浏览次数:次
其实在大家的心中,都有这样的一个想法,那就是金融界来钱比较快,意思是说在金融界能容易混出头。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在金融界,你成功了可能会很风光,但是同样的,在金融界,你要想成功是很难的。很多金融界的大鳄都是经历很多,才最终有了现在的成绩。接下来,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金融业邱致中励志故事。
人生总是充满变化,我们都无法预料。
邱致中,荷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回忆起50多年来的人生历程时,思绪翻飞,恍然是在向我们描述一部情节跌宕的影片:
如果时光再倒回去36年,1972年,18岁的他,此刻正投入到上海崇明农场热火朝天的“双抢”中,割稻、插秧、施肥……如果时光再倒回去30年,1978年,24岁的他,此时刚刚洗脚上田,参加完那场后来改变他命运的高考,他正焦急地等待大学录取通知书……如果时光再倒回去28年,1980年,26岁的他,已漂洋过海,正攻读他的纽约大学双学士……如果时光再倒回去20年,1988年,已经获得电力工程硕士学位的他,再赴哈佛攻读MBA,成为首批中国学生……如果时光再倒回去16年,1992年,他说服仰融,促成华晨汽车在纽约上市,成为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第一单的“推手”,成功上市后获接见……再回到1年前,2006年5月10日,荷兰银行宣布,委任邱致中为荷兰银行亚洲区副主席兼中国区主席。
2007年7月3日,荷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开业典礼上,邱致中以荷兰银行(中国)董事长身份出现,意气风发。他是外资银行在中国实现本地法人化后,首位担任外资银行董事长的内地人士。
回忆往事,邱致中感慨万千。他说:“如果你知道投资银行家也做过农民,你会更加懂得什么是生活。”
忆往昔崇明农场务农6年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和很多银行家一样,邱致中也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金融领域从业经验。拥有美国纽约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和电子工程学士学位、俄亥俄州立大学电子工程硕士学位和哈佛大学商业院MBA学位,具有18年金融业务资深经历。
但是,鲜有人知道,在读大学之前,他曾在崇明农场务农六年。“那时,我下田、种地都干过的。改革开放后,才重新考取大学。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拨乱反正的政策,我可能永远都呆在乡下了。”邱致中说。
由于历史的原因,邱致中把最好的青春年华留在了崇明农场,但他却并没有放弃希望。在那里,他自学了初高中六年的课程,这也为他最终考取大学奠定了基础。
谈及过往经历,邱致中认为这是一笔财富,这也形成了他后来的思维和处事哲学。“我很希望我的小孩知道我是从哪里来的,让他们知道生活中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很多不同于理想的地方,让他们知道世界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这样才能更好地感受生活中美好的东西。”邱致中感慨万千。
“现在大家都认为,投资银行家很受人尊敬的、外表很光鲜,但是,当你知道一个投资银行家也做过农民的时候,你才能更加体会到什么是生活。”
想当年揭秘“中国第一单”两三天也讲不完
做企业上市、融资等传统意义上的投行业务,邱致中始于1992年。
他成功地抢到仰融实际掌控的华晨汽车融资上市的单子,这也开创了中国国有企业概念股赴美上市的先河。1992年,仰融掌控的华晨汽车计划赴美上市。邱致中所在的投行听说了这件事情,就派香港团队中唯一的一名中国人,也就是邱致中,负责联系此事。当年,中国证监会还没有成立,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也没有一家中国企业在海外上市,邱致中觉得这是极具挑战性的事情,就去登门造访仰融。
开门见山,仰融直截了当地告诉邱致中:“我已经口头承诺另外一家投行,让他们来做这个IPO项目了。”邱致中依然不愿放弃,极力邀请仰融到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的办公室去参观。由于双方都讲上海话,在乡音、乡情的辅助下,仰融最终答应到瑞信办公室去看看。
有意思的是,邱致中将仰融邀请至瑞信衍生产品部门的交易楼层。“按道理讲,接待他的应该是投行业务部门的人。但是,投行业务部门家家都一样、一个个的小格子间,没有什么好看的。”邱致中说。瑞信的交易楼层有几百台电脑,无数个荧光屏在闪烁,上面显示的是无数个市场的曲线、数字。“我刚刚加入瑞信的时候,第一次进入这个楼层,我面对这些时立刻就被震撼了。我想,仰融也一定会被震撼。”邱致中回忆往事,有着些许得意。
仰融来到我们的交易楼层后,说:“你们这里一定比另外一家投行好,它们没有这些东西。”“其实,它们也有的,只是在另外一个楼层而已。他去那家投行的投行业务部门,而去我们的交易楼层而已。”邱致中暗自得意。果然,两三天后,瑞信就拿到了这笔美国上市的单子。
面对这开天辟地的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第一单,瑞信遇到很多问题。比如,1992年中国证监会还没有成立,到底需要哪个部门批准,华晨究竟是国有还是私企。“这里面有很多故事,写出来的书都有这么厚。”邱致中伸出右手比划着,“大约有三寸厚。这里面有很多事情,不是我们两三天可以讲完的[FS:PAGE]。”
谈选择投行业务最适合我的性格
从管理咨询、投资银行,到现在的综合性银行,邱致中的职业道路看似丰富多彩,但在他内心深处、却保有一些“坚持不懈”的东西。“我并不总是在寻寻觅觅,如果去了一个喜欢的地方,我会从一而终的。”邱致中说。
哈佛大学商学院毕业后,邱致中第一份工作选择了著名管理咨询公司BoozAllen&Hamilton。“但是我觉得提供咨询服务的工作不适合我的性格,于是,我去了投资银行,中间有各种各样的机会,我都没有选择跳槽。”
邱致中认为,他是一个喜欢挑战的人,因此,极具挑战性的投资银行工作,才是最符合他追求的地方。“这适合非常有进取心的人来发展自我,锲而不舍、迎难而上。”
计算机科学、电子工程,邱致中拥有纯粹的工科背景,最终却选择了金融行业。在“转行”的过程中,邱致中并不认为自己遭遇太多波折。
“最初在投行,我是从事金融衍生产品的设计和交易,这是我的偏好。”邱致中说,从1991年到1999年,他的时间、精力全部都花在了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在香港的金融衍生产品业务上。
金融衍生产品的设计、各种投资组合的建立,实际上依赖于“金融工程”的技术和创新。
在邱致中的眼里,金融工程和电子工程存在诸多类似之处,这使得他可以触类旁通、省去许多摸索的周折。1991年,邱致中加盟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香港团队,潜心致力于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开发。“1991、1992年的时候,内地很多人连‘LIBOR’(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都不知道,只知道‘利息’。”当时,在中国市场拓展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犹如“开荒牛”一样艰难。“那时,我每年都会在内地举办几次讲座,讲述衍生产品,当然这也对我们的业务开展起到很大作用。这段时间我很开心,我们从没有衍生品交易到最后做到中国市场上最大的,提供很多尖端产品。比如,石油掉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