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高德康成功故事
栏目分类:励志演讲 发布日期:2017-07-08 浏览次数:次
很多时候我们会羡慕别人取得的成就,可是我们往往忽略了他们在背后付出的艰辛。我们总是说什么富二代,可是就连富二代也不能理解他们父辈创业的艰辛。成功不是偶然,而是需要我们用心付出的。接下来,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篇企业家高德康成功故事,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在波司登总部,有一所国家二级档案馆,也是全国惟一报国家档案局登记备案的民营企业档案馆。馆里陈列的物品很多,但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台锈迹斑斑的缝纫机和一辆破旧的“永久”牌自行车,这是镇馆之宝,也是高德康起家之本,它们见证了一个羽绒服业巨无霸企业的诞生。
高德康原是江苏常熟白茆镇山泾村的一个农民,贫困的家境使他只读完小学就辍学在家,好在他有一个裁缝手艺的父亲,聪颖好学的高德康跟着父亲学做衣服,学得一手绝活。几十年后,在中央电视台2006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财富论坛的演播现场,高德康作为嘉宾接受了财富论坛主持人陈伟鸿的“刁难”,为节目观察员之一的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董卿女士在现场用10分钟时间制作了一件礼服,赢得满堂喝彩。
1976年,高德康带着11个农民,成立了一个小小的缝纫组,自任组长,资产是8台家用缝纫机和一辆永久牌自行车。波司登的光辉历程就从这8台缝纫机和一辆自行车开始起步了。
那时候,高德康靠给上海一家服装厂加工服装赚钱,每天要从村里往返上海购买原料,递送成品。从村里到上海南市区的蓬莱公园,有100公里路。每天天没亮,高德康就骑上他那辆永久牌自行车上路了。在那条坑坑洼洼的沙石路上,高德康以每小时20公里的速度“狂奔”,去时带上加工好的100公斤重的服装,在上海跟厂家联系业务大概需要5个小时,之后再驮上上百公斤的原料,连夜返回村里。来回十五个小时,渴了,就喝口凉水;饿了,就啃口干粮。回到家里,人都像散了架。但无论刮风下雨,高德康总是当天赶回村里,因为他心里明白,村里正有11个弟兄在等米下锅。
由于高德康每天要跑一个来回,自行车骑了几次不是胎爆,就是轮子变形,在那个年代,自行车对于一般人来说还是一件“奢侈品”,算来算去,他只好去挤公共汽车。而那一段经历,也让高德康领受了一辈子都无法忘却的屈辱。高德康挤车时通常是在上班高峰期,那时候上海的公交车挤得不得了,所以每当他拿着扁担、背着货包好不容易挤上公交车时,都会累得满头大汗。那段时间,车上的人闻到他一身臭汗时,还会把他推下去。有一次他被车上人推搡,把腰都扭伤了。
而伴随着挤公交车的那段经历,高德康感悟到了,做生意龙门要跳,狗洞也要钻。大将韩信尚且能受胯下之辱,没办法,为了生存,为了养家糊口,必须受住委屈。
所以,有一次看着公交车渐渐远去,高德康脑子里又浮现出上海人那种鄙夷的眼神时,无助的高德康在心里暗暗发誓:将来总有一天,我一定要开一个很大的工厂,在上海立足,让上海人对乡下人刮目相看。
正是在这种心理的鞭策下,1980年,高德康正式成立了山泾村服装厂。尽管没有品牌,但是凭借良好的信誉和质量,高德康还是拿到了来自上海的来料加工订单。然而这家上海企业一开始就为难高德康,把最难的活交给了他:做中式棉袄罩衣,中西式罩衣,盘各种花钮。他自己还得接受这家上海厂的考试,考试合格了,才给他做。但这些始终都难不倒高德康。他下了这样的狠心:越是难的东西,就越当作一门新的技艺去挑战、去学习,等完成了,别人也就知道你的能耐!
冬去春来,条件好转以后,高德康买了辆摩托车。鸟枪换炮后的他更加“疯狂”了:一天往返常熟、上海两地,最多时有3个来回。如此年复一年,经历了5年的雨打风吹,用废了6辆摩托车后,高德康的人生中终于有了自己的第一辆汽车——法国标致牌小货车,而高德康的小作坊也正式开始由来料加工向贴牌生产转变。
1984年,高德康开始为上海某品牌加工羽绒服。第一次做羽绒服,他就敏锐觉察到了这个市场的潜力之巨大。首先,羽绒服是冬季必须要穿的,但是那一时期的羽绒服穿上显得臃肿,不具备时尚、休闲的特点,而高德康心里也悄悄埋下了一粒种子,积蓄能量,等待发芽。
过硬的产品质量,让上海的企业对高德康刮目相看,订单数量逐年增加。5年后,高德康这棵旁枝竟然压过了主干,80个人的工厂能做其他企业240个人的活;与此同时,上海天工服装厂也找上门来,高德康便以每年15万元的品牌使用费开始为天工服装厂加工秀士登牌羽绒服。这样,不到两年,高德康的企业经过发展更名为了常熟市康博工艺时装厂。
1990年,高德康斥资150万元,建起了康博的第二幢厂房和办公楼。同年,高德康做出了关乎企业走上成功之路的关键决策,正式注册了日后闻名世界的品牌—“波司登”。
此后经过一年时间,时装厂就赢利1100万元。1992年,高德康抓住邓小平南巡讲话带来的机遇,大胆决策,先后投入2000万元,在白茆镇工业开发区兴建了占地两万平方米的厂房和办公大楼,引进了较为先进的生产流水线,使公司的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一下子扩大了四倍。一座现代化羽绒服生产基地初露端倪。
在此基础上,高德康的工厂1993年赢利2500万元,并再次更名为江苏康博集团公司,高德康出任董事长,他成了大老板。
然而,到了1994年,尽管这一年的冬天特别寒冷,却比不上波司登刚刚入市就遭遇到的一场前所未有的“寒冬”!波斯登工厂这一年生产的全部23万件羽绒服在冬天快要结束的时候仅卖出了10万件,其余的全部积压在仓库里,更为雪上加霜的是,银行的800万元贷款又上门催账了!高德康心急如焚。“该怎么办啊?”“难道波司登就这样死掉吗?”“几百名职工的饭碗就这样丢了吗?”“我不甘心!”整整一周的时间,高德康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辗转反侧,彻夜难眠,每天早晨起来,衣服都被汗水湿透了。
“当时,真是跳楼的心都有啊!”多年后,高德康回忆说:“可是考虑到还有好几百人等着吃饭,就觉得我必须要为他们负责,为企业负责。你高德康活着,不仅仅只为自己。”
高德康于是横下一条心,决不坐以待毙,他决定全面考察东北市场,以便找出波司登销路不畅的原因。通过细致的市场考察,他得出了结论:波司登失败的原因并不是在于新品牌,而是面料、款式、板型等不适合北方人的体形与需求。于是高德康对面料、款式、板型等进行了一次改革,同时在全国各地成立了办事处,与商场直接挂钩开拓市场,结果波司登新款羽绒服推向市场就一炮打响,销售了68万件,首次摘得了全国销量第一的桂冠。
接下来,一切都那么顺风顺水,市场捷报频传,从1995年“波司登给你亲人般的温暖”,到1996、1997年“波司登使四海成为一家”,到1998年立志“创世界名牌,扬民族志气”,再到现在的“世界品牌,民族骄傲”,波司登每年都以成倍的速度发展,到2006年已连续12年全国销量遥遥领先同行,占据了中国防寒服市场的半壁江山。
更值得骄傲的是,据统计,2006年,全球1/3的羽绒服产自波司登,高德康统率的波司登成为16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企业中惟一的服装品牌。